炒股杠杆app_网上配资可信吗_线上股票配资代理

伞形配资 2024年,正在失控的债务链条,被围猎收割的中产们迎来了终极命运

  前两天,我在我们的知识星球里收到一个粉丝的提问。

  提问者主要对于土地财政有疑问,认为房价下跌不利于卖地。所以上面是没有动力来让房价下跌的。只有房价上涨,上面获益才最大,所以他们会尽量去维持房价上涨。

  对此,我的直接感受是:很多中产,被植入了错误的观念,于是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。也可能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韭菜盘吧,所以才导致镰刀都不够用了。

  由于这种观点确实占据了很多人的心智,确实有其欺骗性,而我们的投资,核心要义则是预判他人的预判。所以弄清楚投资竞技场中各方的动机和真正的围猎目标,是我们必须洞察的真相。

  我们就此话题来展开。

  我们说,一个庄家,是否要拉升筹码的价格,最重要的,是要看这些筹码主要集中在谁的手上。如果筹码主要在庄家手中,那么拉升才有意义。

  如果我们把房子当成这种筹码,那么,在不同的周期,其分布状况是不一样的。

  比如在成熟的发达国家,房产交易中,二手占据80%的份额,而新房只占据20%。

  但如果是在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早期,或者人均居住不到20平的时代,那么才可以说,新房占据房产交易的大部分。

  那么只有在这个时候,维持房价上升,才是对上面有利的。并且,你买房的钱,通过土地出让金变成了各种基建和配套设施,也是一个双赢的结果。

  但由于每一次新房上市,都相当于股市里的一次IPO,是存量房源的净增加。所以,二手存量必然是越来越多的,这个不可逆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手存量越来越多,新房逐渐不占主流交易,这是一个确定的趋势。当然,仅从这个趋势来说,并不能得出上面没有动力来拉房价的结论。

  毕竟不管新房卖多卖少,总还是有钱可以收的。

  所以这背后,其实隐藏了大家并不知道的逻辑。

  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个逻辑。我们以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小王的买房例子,来做说明。

  为简化逻辑说明,我们来考虑两种情况。

  第一种,假定小王花10年的收入来买房,也就是房价是120人月的劳动量。这120人月中的一部分,会作为房产的土地成本,变成上面的收入。

  第二种,假定小王不买房,把这120人月的劳动收入用于消费。那么,这120人月会转化为给他提供消费品的公司的营业收入。

  然后这家公司需要针对这120人月的营收,缴纳增值税,企业所得税,还有代扣个人所得税。同样为上面贡献了收入。

 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。如果你买房,你要支付土地成本,如果你不买房改为消费,获得收入的公司需要支付增值税等税务成本。

  那么,现在的问题是,哪一种贡献的税收更多呢?

  我们假定300万的房子,有200万为土地成本,100万为建筑成本和利息成本,那么小王的120人月,会有80人月变为上面的收入。

  而消费,也就是企业营收所产生的税收,虽然百度上能查到一些数据,但基于大家都懂的原因,所以我们还是采用一个假设的数字,比如20%。

  那么120人月的消费会有24人月变为上面的收入。

  看起来似乎土地出让金收入更多,但这里我们还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因素。就是小王买房不一定会买新房。

  那么,当新房占据所有房产交易比例为30%,那么这80人月平均也就会有24人月会转变为土地收入。和消费产生的收入相同。

  于是,我们得出结论:

  a 如果新房占比房产交易超过30%,土地收入更多

  b 如果新房占比房产交易不足30%,消费收入更多

  在这里,30%的数字只是基于前述的假设而产生的结论,所以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其中的逻辑。

  也就是,一个人每年付出的劳动时间是有限的,如果房价贵,他在住房上支付了更多,就会对他的消费有挤出效应。如果他买住宅的钱是支付给二手房东。那就相当于二手房东拿走了他原本可以用于消费的部分,也就间接损害了消费产生的税收。

  所以,当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,当二手房而不是新房占据房产交易的主要部分时,我想不到上面会拉升房价的理由。

  如果我们再把格局看得更大一点,为什么我们要鼓励消费,为什么要搞内循环?

  因为你每内循环一遍,就会产生一遍消费。从而带来这一遍消费的税务贡献。

 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,我们就必须培养庞大的中产阶级,推动财富更加平均的分配。

  就好比有1千块钱,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,那么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牛排。但如果其中1个人拿到了900多,剩下的人平均不到10元。那么,那个富人也没办法一顿饭消费10份牛排,而剩下的9个人却只能吃白菜。于是造成了社会总消费金额的下降,间接也造成了税务上的损失。

  所以财富平均分配和共同富裕能产生更多税收。

  更进一步的,国防尖端科技,教育,科学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,这些影响中美博弈结果的因素,都是需要国家财力支撑的。

  所以,当你理解了上面的逻辑,你再来看共同富裕,以及一次分配,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这些,你就能理解,共同富裕是从根本上增加国力的。顶层操盘手和普通百姓的利益,是高度一致的。

  然后同样的影响,还会延伸到资本市场,就比如我们的科技公司要研发一个类似于苹果VR那样售价3万的产品。那么,有3000万人买得起和3亿人买得起,对于资本市场和科技研发的刺激,也是完全不同的。后者意味着同样的研发支出可以获得10倍的收入。

  一个统一的大市场,一个共同富裕的中产阶级,是中美博弈的最强后盾。

  当你清晰的理解了上述这一切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房价趋势,就非常清晰了。

  房产是有涨跌的,有涨跌就有金融属性,就必然存在炒家。而在认知差异的影响下,最终结局必然导致资产流向高认知炒家,而负债流向低认知炒家和穷人。

  高认知炒家主要的围猎和收割对象,就是低认知炒家,顺带再割一把普通人。

  如果我们把一个劳动者的支出分为三块,比如住房支出,消费支出和育儿支出。

  那么,这三块的支出,是互相竞争的。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输出是有极限的,所以劳动收入就是有限的,所以如果你要鼓励生育支出和消费支出,就必须要降低住房支出。

  你不能既要又要还要。

  但炒家不同,炒家的获利,只能从住房着手,消费会给企业主创造利润,给上面创造税收,但没炒家什么事。

  所以炒家要行收割之事,必然就要向韭菜植入房价上涨的因果概念。比如,要抗通胀,或者M2上涨会导致房价上涨之类。其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韭菜们来加杠杆,这些加杠杆的韭菜便成为炒家手中房产的价格支撑,我们也可以把韭菜称为低认知炒家。

  虽然M2的上升和房价的上涨毫无关系,且早已被不少国家证伪。但相信这种伪科学的韭菜依然前赴后继。

  我过去说过,支撑房价的,只有居民债务,一旦居民加不动杠杆,房价也就失去了支撑。

  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杠杆,虽能提升M2,但和房价无关。比如企业加杠杆,是因为生产经营收益高于贷款利息,因此扩大负债规模可以提升ROE。而这种加杠杆导致的规模扩大,最终还是要靠居民消费来买单。

  政府部门的杠杆也是同理,比如举债搞基建来修一条高速路,也是要靠高速公路收费来收回成本。终点还是指向了居民。

  所以居民的举债极限,就决定了房价的上限。而当我们观察到居民新增债务的下滑,也就是杠杆加不动的时刻,也就是炒家真正挥出收割镰刀的时刻。下面这幅图我引用过多次。

  所以,在2023年2月一片楼市看涨声中,我写下了下面这篇文章。

  当软着陆的大幕慢慢拉开之时,那些相信M2上升会导致房价上涨的,相信上面还要拉房价保土地收入的低认知炒家们,最终成了高位套现镰刀们的对手盘。

  于是去年高位套现炒家们的套现资金,用巴菲特的话说,就变成了他们的那份永不过期的看涨期权。

  在若干年后开始的新周期,现金会变成他们更多的资产,而另一部分高杠杆的炒家,或者说中产,则在房价软着陆和债务链条失控过程中,变为资不抵债,最终承担了所有的债务,迎接了他们的终极命运。

  从而最终实现了,资产流向富人,而负债流向穷人。

  后记:

  去年在京沪认房不认贷落地前,我写过多篇公众号文章,力劝高债务的同学抛售房产。

  而前段时间我依然接待过很多一对一咨询,有不少人总市值5000万以上的房产里,70%都是经营贷之类的债务,有的甚至是去年靠债务接的盘。在这一年房价下跌过程中,面临清盘风险,让人很是痛心。

  但深究其行为,我觉得还是对市场的认知不够,才成了高位套现者的对手盘。所以我一直在知识星球回答大家的各种认知疑问。

  而今天的文章,正是来自大家对于土地财政的疑问。算是补上一环。当然,地方和地方虽然还会有竞争,但总体依然会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内。所以看北京是否挤牙膏,就是一个观察上面态度的窗口。

 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,我想说的是:

  未来的大方向,必然是鼓励生育和加强消费内循环。而在二手房逐渐占楼市成交主导的未来,高房价造福的,却是少数炒家和囤房者,我认为这个不利于共同富裕。而由于共同富裕是造就庞大中产阶级和庞大消费市场的根本前提,所以我认为是未来会坚持的方向。

  基于上述理由,我认为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前提下的楼市软着陆,还是会继续推行下去。所以建议我的读者朋友们,在楼市切记要谨慎行事。

  全文完。既然已经看到这里,请随手点个赞和“在看”吧。

  我们另开设有知识星球,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先点击以下知识星球的介绍链接看一下:

  (知乎4300赞)

  (知乎2900赞)

  (知乎2800赞)



 

热点资讯

相关资讯